2022年,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面对复杂严峻局面,示范区工科委以“能力作风建设”为主抓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开展“四个倍增”、深化“万人助万企”,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向好,济源新材料强市建设取得关键成效。
(一)学习二十大精神,凝聚奋力前行力量。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推动第四季度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刚性成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开展专题学习会议,全面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科技创新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进行专题学习研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线上学习,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标准、前瞻性谋划第四季度及2023年工作,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
(二)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全面深化防疫生产双线嵌合,做好各类要素保障,工业经济大盘整体稳定。1-11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5%,全省第9位。中国企业500强1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4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3家、河南100强企业5家;新增44家规上工业企业、增幅居全省第一方阵,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历史新高,新增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智能工厂和车间、3家省质量标杆企业、6家省制造业头雁和培育企业。
(三)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03%,超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省第3位,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外地市中居首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6.1%,全省第2位。豫光金铅牵头的三项关键技术荣获2022年度中国有色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济源市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运行,省龙子湖实验室、临氢材料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建设有序推进。145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5家。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之一,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围绕“4+6+N”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推动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和先进化工材料提质发展。金利金铅承建科技部“固废资源化”重大专项“铅基多金属项目”竣工投产,填补了国内锌渣和含铅固废综合处理的技术空白,在全国属于首创。纳米新材料探索形成“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递进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被央视特别节目直播报道,初创孵化园投用,一批优质项目有序入驻,朝着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阔步迈进。抢滩前沿新材料、制氢储氢、碳捕集工程等未来产业,抢跑数字经济、3D制造、光电材料、临氢材料等新赛道。中联水泥碳捕集项目成为全国首个碳捕集及利用示范项目,具有良好示范带动效应。
(五)三大改造稳步推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化“三大改造”,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成功入选国家“双千兆城市”;实施济钢“5G+智慧钢铁”等2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新认定6家智能工厂(车间),3家企业创建为2022年河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豫光有色冶炼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认定为省级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济钢“5G+智慧钢铁”项目被工信部作为上“云”用“数”典型案例推广。3家企业创建为省绿色工厂、2家企业产品创建为省绿色设计产品。实施济钢连铸机改造等技改项目44个,完成技改投资67.5亿元,同比增长140%,占工业投资比重50%。
(六)企业服务精准高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快细严实高”工作标准,落实“13710”工作机制,聚焦企业服务,纾困通堵稳住大盘。构建党组全面领导、分管领导各司其职、业务科室全面落实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指标推进会,确保各项指标如期完成。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精准开展“企业服务连心桥”活动,坚持“点办理、批处理”工作法,企业问题解决率100%,居全省前列。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化解率和清偿率均得到100%,提前1个月完成省定任务,受到省企业服务办发文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