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虽然天气还带着丝丝寒意,但纳米产业园的济源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却一派红火的生产场景。据了解,该公司负责自主研发的纳米级银包铜技术,在光伏电池板关键材料导电银浆领域还打破了国外垄断。
“我们的光伏银浆导电效率有明显的提升,成本下降20%至40%,每年可替代进口产品超百吨。”济源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少征介绍,该项技术生产效率全球领先,预计年产值达7.3亿元。
在园区另一家企业鸿辛橡胶,把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天然胶乳,将絮乳成胶时间由20多个小时缩短为十几秒,不仅研发出国内首条湿法混炼胶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更使轮胎性能提升30%以上。
“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度提高了轮胎产品的质量,目前我们的产品在工程轮胎、巨型轮胎和航空轮胎方面的适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反馈。”该公司总经理吕庆新介绍说。
企业以创新赢市场,他们的“后盾”便是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这里构筑起国内唯一的“研发—小试—中试—工程放大—初创孵化—量产”全链条发展模式,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不出园区就能进入基地试验车间,各类缩小版的工业设备让创新成果逐级放大。
“凌晨实验成功,早上设备调试,晚上就能量产!‘济源速度’让我们敢闯敢拼。”入驻企业科研人员王弈告诉记者,济源纳米产业园区还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4家科创平台,加速了技术转化。
如今,纳米产业在济源形成了“原材料—新材料—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越来越多的纳米科创力量在这里加速汇聚。目前,园区已吸引19家企业入驻,涵盖电子封装、新能源、医疗等前沿领域。亩均产值已达3.5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中原唯一的规模化纳米材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