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MB1211977/2025-00035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8日
标  题:
​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055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055号提案的答复

济工202520                  签发人:李军华

办理结果:B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055号提案的

范振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的提案已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财政局、税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方协同助企纾困

一方面,创新推出“码上服务”平台。为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畅通问题反映渠道,打通政企沟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济源示范区创新推出营商环境“码上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集诉求反映、执法监管、惠企政策推送、问卷调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1.4万户经营主体及所有在建项目、42个行政执法单位的2100余名执法人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入企执法同比降低20%,收集企业咨询诉求113,精准助企排忧解难。

另一方面,建立1+19+N”合力服务体系。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牵头抓总、综合协调;19个开发区、镇街道服务团实行四级网格化管理,网格员由机关干部担任,“一对多”企业包联;28个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建行业合力服务小组。合力服务团根据企业需求到开发区、镇街道开展合力服务,实现跨部门联动。建立1+N”涉企诉求联动办理共享机制,对问题台帐实现项目化、清单化管理,真正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二、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助力企业稳步发展

一是出台政策文件,强化资金支持。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杠杆效应,出台《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济管〔20231号),对达到特定创新或增长目标的企业提供奖励。财政部门将按照现行政策执行,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按照政策规定,落实税收减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根据该规定,示范区税务局没有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权限,只能按照税收政策规定,落实税收减免,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搭建对接平台,解决融资难题。创新搭建 “周三金融服务日” 政银企常态化对接平台,聚焦示范区重点企业及项目,将融资需求纳入全流程调度体系,通过线下专题会议形式,搭建企业与银行机构的直面沟通平台。2025年以来,已累计举办政银企对接会33场,覆盖419家企业及项目,挖掘资金需求规模达1.39亿元,实现新增贷款投放17.8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优良创新生态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大力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从宣传推动、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济源示范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5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7.12亿元,同比增长63.4%,占GDP的比重为3.44%,居全省第2位。近三年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增速32.40%,位居全省第3位。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济源示范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签约建设,2家中原学者工作站成功挂牌,围绕新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挂牌成立7个市级产业研究院,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重点实验室3家。重点工业企业基本上都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科研和成果转化关系,6家百亿级企业都有自己的重点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洋葱分子育种实验室等企业创新平台均实现成熟运营。

三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方面,举办“创客中国”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济源分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该赛事旨在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加快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2024年河南省决赛中,济源氢融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企业组优胜奖”,济源海煜半导体创客团队“创客组优胜奖”。另一方面,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济源分赛。该赛事是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水平、营造创业孵化生态、弘扬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渠道,自2021年起济源分赛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吸引近百个优质项目参赛,15个项目挺进省赛,3个项目站上国赛舞台,斩获省市级及高新区奖励资金近200万元。

四、培厚人才发展沃土,加快人才资源集聚

一是全面构建示范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制定《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及配套操作指南,构建1+1”人才政策服务体系,切实把人才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每年围绕重点产业等领域摸排急需短缺人才需求,分领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常态化开展引才活动,2024年以来与多所高校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工作联络站,不断扩大人才增量、做大人才总量;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方面向用人主体放权,鼓励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深化人才使用制度;构建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投入资金发放人才补贴,制作济源英才卡,建设济源人才服务中心,解决人才住房需求,确保人才留得住。

二是依托优质师资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充分发挥技工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锚定工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对接服务示范区装备制造、有色冶炼、钢铁、化工等传统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培育壮大新材料、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教育培训主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将招生、培训、就业贯通起来。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依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技师学院、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20212024年,与各大中型企业共培养企业新型学徒3677人。

五、精准帮扶全力指导,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济源示范区围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实施“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加快推动企业向营业收入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稳步迈进,以企业的成长壮大夯实工业经济高质量的根基。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发展规模、强力转型升级、提速项目建设、加快上市融资、强化要素保障等6个方面,建立“六帮”工作清单,明确包联领导的主要帮扶内容,强化帮扶力度,提高服务工作质效。同时,建立工作推进、工作协调、工作督导等机制,强化问题分类处理、部门落实化解、及时进行反馈跟踪;完善帮扶督办机制,包联领导每季度初明确帮扶任务、每季度末汇总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帮扶工作扎实开展。相关部门时刻关注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定期分析济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用心用力做好企业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问题,全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示范区“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的关心支持。

20258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济源市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0391-6633684

联系人:冯小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电话:0391-6633623

地址: 济源市行政二区8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2136号-2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1067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