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MB1211977/2025-00020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8日
标  题:
​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014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014号提案的答复

济工20256                    签发人:李军华

办理结果:B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次会议第114014号提案的答

晁霞窦振峰委员:

提出的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近年来,示范区始终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主体培育,引育高端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济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一、主要工作和工作成效

2024年,济源示范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5位,2023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同比增长63.4%,占GDP的比重为3.44%,居全省第2位。

(一)突出重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目前济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9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家,同时,拥有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1家(中原特钢),瞪羚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家。豫光集团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和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2024年,济源2家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因地制宜,产业创新平台持续提质升级。近些年,济源新组建科创集团,成立济源市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挂牌2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围绕新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挂牌成立7个市级产业研究院。与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哈工大、西交大、省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相继建设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济源联合实验室、哈工大材料学院济源示范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为强化产业创新,济源已经出台中试基地管理办法和建设全域中试大平台若干政策措施,目前,豫光正打造河南省最大的超高纯金属制备中试平台,联创化工等企业正加快建设并通过培优积极融入全省、全国中试布局。目前,济源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及载体5家,省级创新平台及载体124家,市级创新平台及载体237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豫光金铅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第二批省产业研究院,济源钢铁建设的河南省特殊钢材料创新中心于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拓宽途径,积极吸纳创新人才。济源每年发布重点产业及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柔性引进郑州大学刘仲毅教授、国家洋葱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吴雄博士等高端人才。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场聚才活动,构建人才“直通车”。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人才工作联络站等,不断拓展人才“引育用留”途径,帮助企业把知识型员工和高端人才引进来、留下来。举办人才沙龙、哈工大豫籍学子济源行等活动,通过了解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人才选择济源、扎根济源。2024年,通过签订聘书、签订技术研发合同、引进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拥有中原创业领军人才5个。

(四)聚焦关键,狠抓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2025年立项省级科技计划目项11项,包括省重点研发专项1项(济世药业),省科技攻关项目8项,软科学1项,河南省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1项。豫光已形成以高纯金属、铅锌合金、新能源材料及稀贵稀散金属为核心的新材料集群,制备出的7N超纯碲、7N高纯镉达到行业最高水准,铅锌合金产品达260余种,年产量近30万吨,新材料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0%。济钢2024年投产的大圆坯项目成功拉出直径1.2米超大规格连铸坯,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原特钢LDPE-EVA(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装备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超高压管)研制成功并交付用户,解决国家重点材料及装备领域“卡脖子”问题。河南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苯环加氢中试成功,实现了国内唯一转化率100%的目标。鲁泰纳米与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合作建成全国首条高盐废水全资源化、全链条循环利用生产示范线。万洋希百康与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创建药学院实践基地、大健康产品合作开发共建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与武汉轻工大学(国硒中心)共同组建“济源硒产业研究院”,深化产学研合作基地、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共管共用共建。

(五)以评促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4年,济源构建“平台+阵地+合力服务团”多元服务体系。一是上线营商环境“码上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并完善问题反映联动处置机制、督办问效机制、直报机制、以及回访机制等,1.4万户经营主体和2100多名执法人员信息纳入平台,受理办结企业诉求103个,发布惠企政策153条,兑付惠企政策资金3.28亿元,惠及346家企业,梳理为企服务案例62条,入企执法检查频次同比降低20%以上。二是打造“济商家园”线下活动阵地。开展政企座谈会、济商讲堂、商协会洽谈等活动280余次,受到广大企业家欢迎。三是发挥营商环境合力服务作用。19个“合力服务团”,2200余名干部常态化驻企服务,建立“诉求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闭环机制,常态化解决企业各类诉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中小微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23场次,580余家企业参与,收集交办问题180余项。推动政务服务迭代升级,利企便民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上线新生儿出生、退休、企业破产信息核查等17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跨部门梳理出182项“一件事”集成主题,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推进“大厅之外无审批”,持续推进“一窗”综合受理,推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和分领域综合受理,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行政许可事项1480项、政务服务事项2991项。实施周末不打烊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推出办事指南“白话版”,让群众“秒懂”,让事情好办。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示范区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愚公移山谱新篇,两高四力做示范”为总目标,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济源示范区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自由灵活的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提升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分层次遴选培育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关键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力量加大创新机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豫光有色冶金技术研究院、河南特殊钢材料研究院建设推动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

(二)加强关键技术领域创新。鼓励企业瞄准颠覆性技术、紧盯前沿技术、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强化现代工程技术,大力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和科技攻关工程,推动具有优势的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率先实现突破,加快优势技术和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带动产业链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有色金属领域,加强铅锌合金、锌基、铜基、银基新材料和终端产品精深加工、铅锌冶炼综合回收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应用;聚焦钢铁装备制造领域,加强高强度机械用钢、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轴承用钢、高档精密不锈钢、大型铸锻件、成套装备基础零部件和关键部件技术研发;聚焦化工材料领域,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的技术创新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发展;聚焦新兴产业,加强纳米杂化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技术的研发;聚焦现代农业,加大生物育种、病毒类生物农药、冬凌草新药和保健品等技术研发力度。2030年,争取立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5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项。

(三)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抢抓国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机遇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承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机制支持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加速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成果转移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打造济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平台建成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加快科技创新孵化器建设充分发挥中科院河南育成中心济源分中心、浙江大学济源分中心、郑州大学研究院作用联合开展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新型孵化平台建成一批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创国家级平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更好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依托企业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2030年,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平台达到150家,市级创新平台达到250家。

(四)持续加强人才引育。组织开展好每年一期的企业家培训工作,同时积极组织示范区企业家参加各级各类提升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推动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各类人才积极申报“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争取荣誉表彰、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发展新路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和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推动工业企业和高校院所协同育人,加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极推动黄河科技学院济源校区为基础独立设置济源科技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全国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组织重点工业企业及高成长型企业积极参加招才引智各项线上线下活动,充分利用政府搭建平台,与各大高校建立有效链接,加快各类人才向示范区聚集。

(五)深化对外合作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持续加强与全国大院大所大校的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拓宽产学研融合发展通道,推动示范区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既有合作,加快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推动校市合作、校企合作事项落地见效;二是进一步拓展科技资源合作共享范围,建立科技开放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长效机制,形成全方位开放创新的新格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多种方式进行深度合作,争取实现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持续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创新转化机制,增强技术扩散能力。

感谢您对我市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

202588        

联系单位及电话:济源工业信息和科技

                0391-6633870

联系人:成玉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电话:0391-6633623

地址: 济源市行政二区8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2136号-2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1067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