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管工科〔2024〕97号 签发人:李军华
办理结果:B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033号提案的答复
薛天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本地优势工业关联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您提出的总体规划运作,推动产业集群形成方面的建议,今年以来,示范区以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为指导,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破冰抢滩”,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短板产业链补链、优势产业链延链、传统产业链升链、新兴产业链建链,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群链为鲜明标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变,出台了培育8条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完善“一链一专班”和“一链一图谱一清单”,围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能源、食品药品五大先进制造业进群,依托有色金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初创孵化园、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为载体,加快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坚持以集群化构建高效协同的生产制造网络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经过济源方面积极争取,省政府已同意将济源高新区(化工园区)作为承接洛阳百万吨乙烯配套项目的重要基地;同时在济源的积极推动下,我省建立了洛阳百万吨乙烯配套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目前,我省正在编制河南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规划,将把济源相关产业纳入本规划。
二、关于您提出的加大对上游关联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建议,近年来,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有效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党政“一把手”抓创新的工作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同时担任主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推进局面,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豫西北创新高地的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提升科研绩效的实施方案》《济源示范区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专项行动方案》《科研机构倍增提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加强政策扶持,深入推进“松绑+激励”,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鼓励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来济创业,激励济源本土企业家及高层次人才加快科技创新研发,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梧桐”。截至目前济源已有166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60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建设省级以上各类科研机构和创新载体122家,其中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处于全省中上水平,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之一。2022年度济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0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2023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5791万元。河南优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以来,示范区先后与工信部火炬中心签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
三、关于您提出的支持本地科技服务企业快速发展的建议,济源示范区通过出台《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支持科技创新、工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河南中煌节能电器有限公司、河南省水云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等被评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济源国泰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亚太有色金属物流园有限公司“河南亚太有色金属交易平台”等被评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水源-水云踪ETC自动控制系统”等被评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
四、关于您提出的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导向性的建议,济源示范区出台了《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今年以来,示范区工科局发布2024年重点产业及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展“哈工大豫籍学子济源行”活动,建立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开展“走进高校”活动,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并建立人才工作联络站,围绕科研合作、人才引进、实习实践、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合作。
感谢您对示范区工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2024年9月4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0391-6836065
联系人:成尧遥
抄 送:市政协提案委(委员人数另加5份),市政府办公室1份、
督查局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