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管工科〔2024〕91号 签发人:李军华
办理结果:B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100号提案的答复
晁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方面
为培育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2023年以来,济源示范区先后出台了《济源示范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济区办〔2023〕11号)、《济源示范区培育壮大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8个产业链行动方案》(济管办〔2024〕15号),重点打造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8个产业链,传统产业包括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机械装备、现代食品药品等5个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3个产业链,建立工作专班,实行产业链“双长制”,切实将产业链培育“规划图”转变为“施工图”。济源示范区加强谋划,目前已将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依托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3家龙头骨干企业,以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实现了较强的规模效应,年产电解铅120余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白银5100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黄金20.5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形成了“电解铅—极板—蓄电池—再生铅”“电解锌—锌合金—氧化锌”“电解铜—精炼铜—铜箔”和金银深加工产业链。
为优化产业布局,截至目前,济源示范区规划工业园区11个,其中先进制造业开发区2个(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源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专业园区9个(包含7个市级工业园区和2个省化工园区)。近年来,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
二、关于均衡发力,赋能提效,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
工业信息和科技局牵头实施示范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出台了《2024年济源示范区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一转带三化”工作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是认真梳理涉企资金奖补措施,组织获评2024年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的8家企业申报示范区奖补资金,组织获评2024年省级优秀智能应用场景的4家企业申报省级奖补资金,提升企业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支持企业开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仓储物流等业务环节深化数字化应用。
四是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产业软件配套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各开发区联合数字化服务商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运营能力,推动开发区企业整体转型。
五是持续开展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自5月份度全省2024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济源已累计梳理8批、80家企业诊断需求上报省工信厅,当前省诊断专家组正在分批开展入企诊断,以“一企一策”的方式制定企业改造提升方案。
三、关于完善产业链,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持续推动产业国际化进程方面
济源示范区加大对产业提质增效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济管〔2023〕1号)、《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示范区招商引资工作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济管办〔2023〕7号),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资,明确了对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投资给予5%的后补助奖励政策。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和新模式、新业态,加大有色、钢铁、化工、建材、能源等产业高端化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投入,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实施了济源钢铁二期炼铁炼钢系统产能置换装备大型化技术改造、金马能源5.5米捣固焦炉大型化提升改造等一批“三化改造”项目,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优势再造。2023年,济源示范区技术改造投资达31.2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7.6%。
济源示范区高度重视项目服务体系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发展思想,实施项目代办服务机制,抓好代办队伍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主动靠前服务,完善健全外来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协办工作机制,绘制了《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服务流程图》《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协办工作流程图》和《外来投资项目手续代办申报资料一览表》“两图一表”,明确代办、协办服务内容和方式,规范办理流程。各开发区、镇、街道办事处配备专职代办人员,各辖区、各部门同向发力,全面推行代办服务“一窗受理、限时办结”、项目审批“一站办理、联合审批”等工作机制,缩短办事时限,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实施。
四、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发展服务型制造方面
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济源示范区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工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促进企业高端化发展,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获得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济源示范区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5家,其中2023年创建2家,占全省总数的20%,数量全省第一;创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45个,其中2024年新增8家,连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2024年以来,按照国家、省、示范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部署,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牵头出台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方案》,重点在支持企业装备大型化改造、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省级试验检验设备等6个方面推进设备更新改造。近期有5个项目(联创化工设备更新节能改造及智能化提升项目、豫光金铅25万吨/年阴极铜绿色低碳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豫光锌业装备绿色低碳智能化升级项目、金利金鸿稀贵半导体材料绿色高效回收项目、科风信息年产1亿只高档彩色包装箱及100万令影像通版图书项目)入选工信部审核通过的第一批再贷款企业名单,目前正在开展银企贷款对接工作。
五、关于聚焦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和优质企业群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实施中小企业攀登和优质企业倍增计划方面
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通过加强与党工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2024年以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了新质生产力专题培训班,50余名重点工业企业和高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同时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加强人才引进,发布了2024年重点产业及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展“哈工大豫籍学子济源行”活动,建立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开展“走进高校”活动,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并建立人才工作联络站,围绕科研合作、人才引进、实习实践、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合作。
六、关于营造要素集聚、服务高效的良好营商环境方面
济源示范区深入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2022年2月获批三个省级开发区(包含1个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两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分别是济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30.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9.0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储能电池、建材、节能环保等产业;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规划面积3.67平方公里,以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延伸供应链、外包产业、检测检验、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服务业6个产业板块,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两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经过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济源示范区积极汇集创新资源,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豫光金铅股份公司绿色冶金与新材料研发等企业中试基地建设;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工大、中国有研等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争取引进更多产学研项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济源示范区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省级中试基地1家,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1家,通过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
同时,济源示范区建设了河南亚太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场所等服务型平台,配套服务制造业发展。其中,河南亚太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场所2012年12月注册成立,是集现货交易、电子商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是有色金属传统贸易在互联网+引领下的创新交易模式,为有色金属冶炼、贸易及消费企业提供交易、结算、物流、仓储、金融、信息等服务。目前在系统开户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线上交易额累计达到5000亿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变,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提供坚实支撑。
感谢您对我市工业发展的关心支持。
2024年9月3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0391-6836065
联系人:孔文杰
抄 送:市政协提案委(委员人数另加5份),市政府办公室1份、
督查局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