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MB1211977/2022-00039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01日
标  题:
​ 关于对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1109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11097号提案的答复

2022148                 签发人:李军华

办理结果:B   

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关于对政协十届次会议第111097号提案的答

党玲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济源在特色发展以特取胜上做示范”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强化创新主体培育

积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量质并举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建立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省创新龙头企业为主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为加快推进济源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政策培训会,帮助企业了解各类项目申报流程和材料准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主动上门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引领行动,聚焦济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择优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豫光金铅、金马能源等3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富联科技、联创化工等4家企业成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头雁企业,中原特钢被认定为2021年省创新龙头企业龙兴钛业被认定为2021年省“瞪羚”企业,济源创新引领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是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稳步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发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入库通知,深度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建立培育库,按照“定目标”“定专人”“定时间”“定任务”的四定原则进行精准培育,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良好态势,2022年新推荐48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济源示范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9家,创新龙头企业1家,省“瞪羚”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

二、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今年以来,济源突出重点,聚焦难点,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协同联动,着力破解企业研发难点堵点,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扎实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一是成立专班,精准管理。成立工作专班,将研发活动全覆盖列为重点推进事项,出台活动行动方案,科学分解目标任务,周督导、月调度、季通报,实行入统一批、验收一批、销号一批、通报一批,高位推动研发活动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出台政策,强化考核。强化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出台全覆盖工作惠企政策,对已开展研发活动并正式填报统计研发报表的新入统企业给予1万元的奖励。强化结果导向,压实主体责任,在年终考评中严格考核奖惩,调动责任部门工作积极性。三是政策宣讲,优化服务。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将研发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扩大助企干部帮扶范围。定期召开政策宣讲会和工作推进会,聘请专家指导企业规范研发机构建设、研发费用归集等实操,提升企业研发活动能力。截至8月底,示范区实有规上工业企业228家,开展研发活动的有167家,覆盖率为73.2%

三、培育支持创新机构建设

一是引进建设高端新型创新平台。先后与中科院、国科大、省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筹建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济源分中心、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济源分中心、绿色经济与低碳实验室、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研究院、郑大济源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主动嵌入省实验室重构重塑体系,与河南大学联合共建河南省龙子湖实验室,目前省龙子湖实验室已揭牌。二是搭建创新创业载体。积极培育省级众创空间及省级孵化器,修订完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完善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筹建济源智慧岛,建立“空间+孵化+基金+服务”双创服务链条,构建集科技创新、双创孵化、金融赋能、人才引领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三是巩固提升现有创新中心。采取“达标即建”的原则积极推动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建设申报市级创新平台指导支持市级研发机构争创省级各类创新中心,2022年新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2021年以来已升级建设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11家。目前济源省级创新平台及载体总量已达到95家,“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之一,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

四、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一是大力引进人才。出台《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政策》(人才新政三十三条),加快“智汇济源”建设,引进培育产业急需的战略型、领军型和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快培养人才。实施企业家继续教育制度,共培育各类创新团队73家,其中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3家,中原企业家领军人才4人、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人,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家,建设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河大纳米张治军教授入选“河南省创新创业导师信息库”。三是倾心服务人才。积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打造“一城一窗一卡一码”人才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人才之家”,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对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实行全方位服务保障,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2022年已落实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人才生活补贴32.03万元,帮助企业吸引留住创新人才。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完善科技管理制度。结合上级最新政策和济源实际,修订完善了《济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济源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精确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二是一是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引入科技计划项目委托第三方评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正式建成济源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统一管理。持续简化项目过程管理环节,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有效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提高项目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意见》,充分依托西安交大、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促进优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济源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持续深化,目前联创化工与郑州大学成立河南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清水源与郑州大学联合建立生态环境研究院,河南大学在济设立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原特钢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济源钢铁与东北大学、金利金铅与河南省冶金研究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研发转化关系。是实施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战略,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持续推动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科技企业在济源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争取更多的创新要素资源向济源集聚,提高济源创新创业活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感谢您对我市工业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

20221031        

联系单位及电话: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0391-6633870

联系人:李定均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委员人数另加5份),市政府办公

       1份、督查局1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电话:0391-6633623

地址: 济源市行政二区8号楼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22136号-2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1067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53